孕期体重变化:
不同孕周时的体重增加明细表(g)
孕周 | 胎儿 | 胎盘 | 羊水 | 子宫 | 乳房 | 血液 | 组织间液 | 脂肪 | 体重增加总计 |
10周 | 5 | 20 | 30 | 140 | 45 | 100 | 0 | 326 | 660 |
20周 | 300 | 170 | 250 | 326 | 180 | 600 | 30 | 2050 | 3900 |
30周 | 1500 | 430 | 750 | 600 | 360 | 1300 | 80 | 3480 | 8500 |
40周 | 3400 | 650 | 800 | 970 | 405 | 1256 | 1680 | 3345 | 12500 |
注:上表参考《实妇产科学》
提示:孕妇的体重并不完全代表胎儿的生长发育。
1、子宫内容物只占孕妇体重增加的25%,而75%都是孕妇本身的增长;
2、每个孕妇怀孕时的变化不同,有的孕妇怀孕后体重增长非常明显,而有的孕妇却不会因为怀孕而长胖,只是略比孕前胖了些;
3、每个孕妇怀孕前基础体重不同,怀孕后体重变化也各有差异。
体重增长规律大致如下:
1、孕16周以后,体重出现明显增长;
2、孕16~24周时,每周增加0.6公斤;
3、孕25~40周时,每周增加0.4公斤
4、整个孕期,体重增长11~15公斤。
孕期腹围的变化:单纯测量腹围多少不能作为胎儿发育的指标,主要是为了观察腹围增长的动态。
腹围的增长规律大致如下:
1、孕20~24周时,腹围增长最快,每周可增长1.6厘米;
2、孕24~36周时,腹围每周增长0.8厘米;
3、孕36周以后,腹围增长速度减慢,每周增长0.3厘米;
4、孕16~40周,腹围平均增长21厘米,每周平均增长0.8厘米;
孕期宫高的变化:一般情况下,在孕16周开始测量子宫高度(宫高)。
整个孕期宫高的增长规律如下:
1、孕16~36周时,宫高每周增长0.8厘米,平均增长0.9厘米;
2、孕36~40周时,每周增长0.4厘米;
3、孕40周以后宫高不但不再增长,反而会下降,这是因为胎头入盆的缘故。
温馨贴士:如果连续两次或间断三次测量的宫高在警戒区,则提示异常;宫高在高值多提示可能是多胎、羊水过多、胎儿畸形、巨大儿、臀位、胎头高浮、骨盆狭窄、头盆不称和前置胎盘的情况。
乳房变化:
由于妊娠期体内产生大量雌激素所致,孕妇的乳房会变大、肿胀、乳晕和乳头的颜色变深、乳头敏感有情。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,乳房肿胀的情况也会更加明显,甚至到了怀孕后半时期,偶而会渗出薄薄的乳汁。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做好乳房护理,才能减轻乳房肿胀不适的感觉,也有助于未来的哺乳。
色素沉淀、斑点:
怀孕期间因为荷尔蒙、身体代谢、体质等影响,皮肤会出现一些正常的生理性变化。约90%的孕妇会有色素沉积的现象,也就是说肤色会明显的加深,尤其在乳头与外阴部的地方;而原本有黑斑、雀斑、胎记等部位也会更为明显。虽然如此,准妈妈们也不用太过于担心,只要在怀孕期间彻底做好防晒、清洁、肌肤保养等工作,这些斑点往往会在产后一年内自行消退。
长妊娠纹:
随着腹部皮肤的扩张,皮肤下的胶原质开始撕裂,在腹部、胸部、臀部和大腿都留下妊娠纹。大概50%的女性都会有妊娠纹,它的出现取决于遗传和营养等因素,而体重的增加数量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一定的作用。 体重增加迅速的准妈妈,妊娠纹的状况一般都很严重,但是,这种情况也会在体重增加很少的准妈妈身上出现。虽然妊娠纹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完全消除,但生产后,它们会逐渐地变成银白色,并慢慢变浅。
腹部有黑线:
过剩的黑色素不但能影响到你的脸,同样也可以影响身体皮肤。大多数的准妈妈在腹部正中央以下会出现一条深褐色的线,通常被称为黑线。在生产后,一般都会消退。
容易背痛:
孕妇身体形态的改变往往会导致背痛。随着孕妇体重的增加,她的重力中心开始转移,身体经常前倾,使后背承受更多的压力。更糟的是,怀孕时,身体还会释放一种耻骨松弛激素,来使骨盆以及其他的关节放松,为生产做准备。如果身体给予坐骨神经过多的压力,就会引起坐骨神经痛,臀部以及大腿等会产生刺痛等状况。热水袋或按摩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,但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要掌握正确的站立姿势,即抬头、挺胸,下巴微收,双眼平视前方;肩膀放松,后背尽量挺直,并微微地收紧腹部肌肉。
尿频:
看起来好像你在卫生间度过的时间甚至比你睡觉的时间还长,尤其是在怀孕的第一阶段。其中一个罪魁祸首就是肾,在孕期,为排出体内增加的过多的水分,它的工作压力增加了不少。在孕后期,随着子宫的增大,它对膀胱的压力也在增大。为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,可以试试在小便时,让身体前倾,尽量排空膀胱。
牙龈出血:
刷牙的时候你的牙龈会出血吗?怀孕时,你可能会得一种短期的叫做孕期齿龈炎的疾病,当激素水平上升引起口腔内的血管膨胀或肿胀时,就会发生出血的情况。这种疾病在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新生儿体重过轻。为避免这种情况,你应该定期进行牙科检查,一旦发觉有感染等状况,必须马上通知医生。